故证有重轻,方有缓急,若服平和汤而愈者,原不死之证,勿药亦可;服平和汤而后成不救者,医之罪也。易老、东垣以枳术丸为半补半消之法,皆不得五行六气之理、先圣立方之意。
故气化则物生,气变则物易,气盛则物壮,气弱则物衰,气绝则物死,气正则物和,气乱则物病,皆随气之盛衰而为变化也。如木香,如官桂,如细辛,如浓朴,以至乌药、香附、莪术、三棱之类,治气可也,治血亦可也。
肾水枯竭亦烦躁,滋阴降火不须疑;心烦见景施良剂,胆冷无过温胆汤。恶露不行致浮肿,不须治水但调经。
肺气者,胃腑所生之宗气,上出于肺,以司呼吸。 夫凡物各有自物之性,得其物性,施于治道,若合符节,故举一以推之。
在天之燥,在地为金,在人为肺,惟肺则主燥。种植之法,切作薄片,随所杵之窍而长之。
(寒谓风寒外感,昼夜发热。各审其脉证,而随经取之,分别寒、热、虚、实而治之,无有不效者矣。